第一百七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百七十八章
蕭尋光一時失言。
他是將軍長子, 在戰場出生,在沙場長大,他從小立志要成為將軍、保家護國, 連因此被父親鞭打, 他都咬緊牙關不放棄。
哪怕最後明面上從了文,他背地裏都要組織義軍, 冒天下之大不韙, 保護心中想要保護的江山。
要說誰是主戰派, 誰是主和派,蕭尋光絕無可能是後者。
但這一刻,聽到謝知秋之言, 他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
謝知秋已經將利弊分析得很清楚了。
朝堂之前的誤判、民間百姓的強烈意願, 以及君主對邊境被擄掠的震怒,都倒向了同一個結果——
激烈主戰,是當下對謝知秋而言最有利的選擇。
無論這個決策最終對不對, 它都極有利於文官以此為借口獲得權勢。
對謝知秋這樣被朝廷排擠的女人來說,這種機會千載難逢。
蕭尋光學過文,做過官, 他對官場不是一無所知——
一個判斷對不對其實有時候沒那麽重要,但是能不能憑此樹立一個目標,再憑此獲得權力是很重要的。
因為權力一旦落到某一個人手上, 再拿出來其實很難。
上級做錯了判斷,完全可以把責任全推給下級, 聲稱自己方向沒錯, 是執行的問題, 以至於難以追責。
甚至於結果還沒出,拿到權勢的人已經在朝中排除異己, 將不是自己的人都殺完了,哪怕最終發現一開始的判斷是重大失誤,自己人也不會出來指責自己人。
對朝中人來說,只要拿到權勢,他們就可以盆滿缽滿、吃香喝辣,至於真正要在戰場上送命的將士、民兵,要為此承擔後果的百姓……
蕭尋光急得脫口而出:“謝姑娘,現在其實並不是時候——”
謝知秋在這時轉過身來,讓蕭尋光得以看清她的眼睛。
蕭尋光愕住。
蕭尋光認識的大部分官員,只要進入官場,眼神都會漸漸變得渾濁,並在各種功名利祿面前逐漸變得麻木。
可是謝知秋這雙眼睛,縱然沒什麽感情,卻十分清澈,宛如倒映一片碧空的澄透湖面。
不等蕭尋光說完,謝知秋已輕拍他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
“蕭公子果然深得父親真傳,並不是蠻將。”
謝知秋說。
“……蕭大公子別擔心,我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
她停頓了一下,道:“我終究不是什麽全知全能的神,不可能知道所有事情。我讀過兵法,但自知對戰場不了解,所以關於方國和辛國的局勢問題,我之前咨詢過令尊蕭斬石將軍。”
說到這裏,謝知秋垂下眼睫。
若要問世上誰對辛國、對北地十二州最有執念,蕭斬石必定榜上有名。
然而,哪怕是這個最想奪回十二州的人,對方國和辛國當下的局勢,也是這麽說的——
*
“謝家姑娘,你可有聽過‘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這句話?”
蕭斬石對謝知秋主動來將軍府向他請教問題,顯得十分驚訝。
對蕭斬石來說,謝知秋這姑娘的身份著實有點詭異。
她當了自己好幾年“兒子”,自己竟一點兒都沒發現,作為父親,從個方面來說都實在是過於失職。
後面恢覆身份,這姑娘又成了他的“準兒媳”,這就更不知該怎麽相處了。
好在,蕭斬石是經過大風大浪的人,不會因為區區一點人際關系就動搖。
他稍微定神,就將謝知秋這小姑娘當作一個正兒八經的官員來看待,於是思考之後,他問了謝知秋這樣一個問題。
謝知秋略一回憶,便回答道:“這是《孫子兵法》‘形’一篇中的句子。”
“不錯。”
蕭斬石不由高看她一眼——
盡管他是武人,但從言語談吐中,他就能清晰地感覺到,謝知秋這姑娘是有真才實學的,那所謂的“才女”之稱,絕非浪得虛名。
謝知秋還在假裝蕭尋初的時候,蕭斬石就覺得“兒子”比過去沈穩聰慧了許多,現在知道謝知秋的真實來歷,他不由對這女孩愈發欽佩。
蕭斬石道:“這句話說的是,□□的軍隊,是先保證自己可以勝利,而後再去打仗;而打敗仗的軍隊,是先去打仗,然後再謀求勝利。”
言罷,他細細解釋起來——
“二十多年前我帶兵的時候,昌平川一戰還沒過幾年,北地十二州剛被辛國占領,百姓仇恨未消。
“我用的是北地的兵,他們不少人有故土被侵占的仇恨,願意為朝廷效命獻忠。
“而辛國由於常年南征北伐,兵力已經疲憊不堪,更別提他們四處侵占之地內部矛盾激烈,反覆出現內部起.義。”
蕭斬石頓了頓,才繼續往下說——
“辛國士兵是人,而不是某種國家或者民族符號。”
“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
“在當時,其實有相當一部分辛兵在內部都不支持辛國繼續打仗,對自己的宗族朝廷也有不滿。所以我只要下令不殺戰俘,不少人一看形勢不對就會主動投降,我軍即可不戰而勝。”
“那個時候我出兵起戰,在開戰之前,我幾乎就可以有十成把握,我們一定能贏。”
“很多人認為武將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還認為我用兵如神,是個戰爭天才。”
“但實際上,在我看來,打仗不是靠蠻力,而是靠腦子的。而我當初能節節勝利,憑的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天時地利人和。”
不過,蕭斬石話說到此處,面上卻憂色更濃。
“但現在……”
他語氣遲疑,反問謝知秋:“謝家姑娘,我看得出你聰慧博聞,憑你作為一個文人的見識,你認為當下的方國軍隊,是勝兵,還是敗兵?”
“……”
蕭斬石這一問,顯然是他心中已經有了答案,才含蓄地試探她。
謝知秋先前不讚同朝廷消極僥幸、對辛國不斷增加貢禮以保太平的做法,認為這是將是否休戰的決定權交到辛國手上,而且還是一邊削弱自己,一邊養大辛國的胃口。
但是,誠如蕭斬石所言,現在立刻與辛國交戰,在她看來也並非是上策,這令謝知秋疑慮重重。
謝知秋說:“上回在將軍府中,我聽過那位孫堂講方朝軍隊的現狀,聽起來並不太好。兵力看似強大,但隱患更多。”
提起孫堂,蕭斬石眼神微黯。
“不但如此,”
蕭斬石補了幾句。
“現在十二州脫離方國,已經有三十餘年,早先的動蕩矛盾已大致平息,盡管民間仍偶有反抗,但烈度大不如前。”
“辛國如今由李太後主事,李太後在聖天帝死後,與辛國漢臣宰相上官濂來往甚密。”
“以方國的價值觀來看,一國太後這樣做可能難以接受,但其實在辛國,女子這樣婚嫁非常正常,哪怕太後亦可以再有姻緣。”
“她甚至可以憑此鞏固與重臣之間的關系,對穩固孩子的帝位也有好處。”
“這是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你若是感興趣,可以去問問我夫人姜淩,她受到的教育與游牧民族相似,根本不會將再婚當回事。”
“所以李太後與上官濂聯合後,辛國的君臣關系有好轉,局勢也有穩定,而且這兩個人都是漢人,也有利於平覆國內的民族矛盾。”
“李太後知人善任,現在辛國國內政治清廉,又受了方國二十餘年的供奉,國力兵力比起過去都有顯著提升,正是國富民強的鼎盛時期。”
話到這裏,已可以下結論。
蕭斬石嘆了口氣說:“今天的辛國軍隊,士氣實力都遠勝方朝,我國絕不是適合起兵之時。”
*
時間回到當下。
謝知秋站在謝家大堂,目光中憂色盡顯。
她說:“打仗是在有把握的情況下才打的,被情緒裹挾盲目沖鋒……不過是去送死。
“蕭將軍已經認為眼下起沖突不是好時機,而辛國讓身著軍甲的匪盜越過邊境,此舉十分刻意古怪,極有可能是故意挑釁,若是果真起兵,無疑會中對方的計。
“於我而言,錯過機會縱然可惜,但我不會為了自己的權勢,讓無數將士和百姓的性命白白葬送在戰場上。”
蕭尋光之前心臟簡直吊在天花板上,直到聽謝知秋如此承諾,方才松了口氣。
他對謝知秋張了張嘴,不知該對她說什麽好,可看這個女子的眼神,卻比之前更為敬重。
直到此時,謝知秋才終於回答他一開始的問題,道:“像以前那樣對辛國百依百順,通過錢財換取休戰,是削弱自身而壯大對手,無異於養虎為患,絕非長久之計。
“但是,光憑一時意氣出征,不過是以卵擊石,受他人以權柄。
“此局不易,但兩全之策,或許就在面前。”
言罷,謝知秋一擡袖,示意蕭尋光回頭。
在蕭尋光身後,他弟弟蕭尋初正悠哉地吹茶杯裏的熱氣。
蕭尋初一擡頭見兄長和謝知秋兩人都看自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下,桃花眼彎彎的。
蕭尋初這回本來只是陪蕭尋光來的,因為蕭尋光覺得自己和謝知秋不熟,冒然打擾不好,讓弟弟來做個牽線人。
他沒想到,原來自己憂慮之事,自家弟弟和謝家小姐早有想法。
蕭尋初笑道:“別看我,我負責的是技術和知識,其他的是謝小姐的想法。”
於是蕭尋光又去看謝知秋。
謝知秋詳細說明道:“方國當務之急,不是與辛軍交戰,而是壯大自身。”
“一方面,我會趁勢繼續向皇上提議軍事改革,勸說皇上部分放棄更戍法,調整軍隊管理方式,盡可能消除軍中弊病;另一方面……我認為強化軍備,使用更有效且對手知之甚少的武器,提高軍隊個體的戰鬥力量,是另外一方良藥。
“蕭大人應該已經了解過墨家術,也讓義軍實際用過了尋初所制的新式火.槍和其他火器,想必對它們在戰場上的作用有切身體會。”
說著,謝知秋頓了一下,才開始更詳盡地講解——
“我國軍隊賬面上有八十萬人,但據我所知,在實際操作中,各地軍隊為了多批軍費,都會謊報人數,並且將一些老弱病殘都塞進來湊數,不但不能全信,還要打很大折扣。”
“關於這一點,我特意去問了蕭將軍。蕭斬石將軍按照他對其他將領同僚腐敗程度的了解,估計這八十萬大軍極有可能過半都是空人頭或者塞進來吃空餉的閑散人士,最終真正能批甲上戰場的,只有二十萬人左右。”
“所以我保守一點,就按二十萬算。”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禁軍,不會去邊疆,暫不考慮。能在邊關作戰的主要是廂軍和鄉兵,假使我們給其中五分之一的人配備突火.槍,大概需要三萬把。”
“像尋初這樣熟練的墨者,一個人盡全力工作,大約一旬制一把突火.槍。”
“我問了一下我妹妹,她在方國經營數個紡織坊,也對墨家術有了解。她說繡坊為了提高效率,一匹布不會只經一個繡娘的手,通常是織布的只負責織布,紮染的只負責紮染,刺繡的只負責刺繡。”
“通過訓練特定方向的專業繡娘,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同時還有利於技術保密。而這種模式,應該同樣可以用於突火.槍上。”
“培養一個尋初這樣的墨者,需要耗費多年的光陰心血,還看個人天賦。但如果只培養技術工,就簡單很多,而且能夠極大縮短培養時間。”
“我打算將突火.槍的圖紙拆分成幾個部分,再讓工匠分組,讓每組只負責其中一到兩個環節,最後再組裝。”
“用這種方式,初步預計,能將突火.槍的制作速度提高一倍以上。”
“如果以三組工匠五天制一把突火.槍的速度預估,我們大約需要培養一千三百名專業工匠來制槍。”
“培養這樣的匠人,大致需要一年。”
“我如今任國子監祭酒一職,負責營造工技義學之改革一事,正好可以借此機會向皇上諫言,利用我自身職能提供軍事幫助。既於國家有利,又能讓我自身有重新被重用的機會。”
“若是順利,大約兩年之後,我們的軍事力量便足以抵禦辛國進犯;三年,有機會逆轉局勢;若是能有五到十年,將整個體系完善起來,提高資深工匠的數量,培養墨者,今後發展,成果難以估量。”
“此策雖然緩慢,但對已經落後於人、內部結構混亂龐雜的方國,這是最保險的方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蕭尋光一時失言。
他是將軍長子, 在戰場出生,在沙場長大,他從小立志要成為將軍、保家護國, 連因此被父親鞭打, 他都咬緊牙關不放棄。
哪怕最後明面上從了文,他背地裏都要組織義軍, 冒天下之大不韙, 保護心中想要保護的江山。
要說誰是主戰派, 誰是主和派,蕭尋光絕無可能是後者。
但這一刻,聽到謝知秋之言, 他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
謝知秋已經將利弊分析得很清楚了。
朝堂之前的誤判、民間百姓的強烈意願, 以及君主對邊境被擄掠的震怒,都倒向了同一個結果——
激烈主戰,是當下對謝知秋而言最有利的選擇。
無論這個決策最終對不對, 它都極有利於文官以此為借口獲得權勢。
對謝知秋這樣被朝廷排擠的女人來說,這種機會千載難逢。
蕭尋光學過文,做過官, 他對官場不是一無所知——
一個判斷對不對其實有時候沒那麽重要,但是能不能憑此樹立一個目標,再憑此獲得權力是很重要的。
因為權力一旦落到某一個人手上, 再拿出來其實很難。
上級做錯了判斷,完全可以把責任全推給下級, 聲稱自己方向沒錯, 是執行的問題, 以至於難以追責。
甚至於結果還沒出,拿到權勢的人已經在朝中排除異己, 將不是自己的人都殺完了,哪怕最終發現一開始的判斷是重大失誤,自己人也不會出來指責自己人。
對朝中人來說,只要拿到權勢,他們就可以盆滿缽滿、吃香喝辣,至於真正要在戰場上送命的將士、民兵,要為此承擔後果的百姓……
蕭尋光急得脫口而出:“謝姑娘,現在其實並不是時候——”
謝知秋在這時轉過身來,讓蕭尋光得以看清她的眼睛。
蕭尋光愕住。
蕭尋光認識的大部分官員,只要進入官場,眼神都會漸漸變得渾濁,並在各種功名利祿面前逐漸變得麻木。
可是謝知秋這雙眼睛,縱然沒什麽感情,卻十分清澈,宛如倒映一片碧空的澄透湖面。
不等蕭尋光說完,謝知秋已輕拍他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
“蕭公子果然深得父親真傳,並不是蠻將。”
謝知秋說。
“……蕭大公子別擔心,我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
她停頓了一下,道:“我終究不是什麽全知全能的神,不可能知道所有事情。我讀過兵法,但自知對戰場不了解,所以關於方國和辛國的局勢問題,我之前咨詢過令尊蕭斬石將軍。”
說到這裏,謝知秋垂下眼睫。
若要問世上誰對辛國、對北地十二州最有執念,蕭斬石必定榜上有名。
然而,哪怕是這個最想奪回十二州的人,對方國和辛國當下的局勢,也是這麽說的——
*
“謝家姑娘,你可有聽過‘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這句話?”
蕭斬石對謝知秋主動來將軍府向他請教問題,顯得十分驚訝。
對蕭斬石來說,謝知秋這姑娘的身份著實有點詭異。
她當了自己好幾年“兒子”,自己竟一點兒都沒發現,作為父親,從個方面來說都實在是過於失職。
後面恢覆身份,這姑娘又成了他的“準兒媳”,這就更不知該怎麽相處了。
好在,蕭斬石是經過大風大浪的人,不會因為區區一點人際關系就動搖。
他稍微定神,就將謝知秋這小姑娘當作一個正兒八經的官員來看待,於是思考之後,他問了謝知秋這樣一個問題。
謝知秋略一回憶,便回答道:“這是《孫子兵法》‘形’一篇中的句子。”
“不錯。”
蕭斬石不由高看她一眼——
盡管他是武人,但從言語談吐中,他就能清晰地感覺到,謝知秋這姑娘是有真才實學的,那所謂的“才女”之稱,絕非浪得虛名。
謝知秋還在假裝蕭尋初的時候,蕭斬石就覺得“兒子”比過去沈穩聰慧了許多,現在知道謝知秋的真實來歷,他不由對這女孩愈發欽佩。
蕭斬石道:“這句話說的是,□□的軍隊,是先保證自己可以勝利,而後再去打仗;而打敗仗的軍隊,是先去打仗,然後再謀求勝利。”
言罷,他細細解釋起來——
“二十多年前我帶兵的時候,昌平川一戰還沒過幾年,北地十二州剛被辛國占領,百姓仇恨未消。
“我用的是北地的兵,他們不少人有故土被侵占的仇恨,願意為朝廷效命獻忠。
“而辛國由於常年南征北伐,兵力已經疲憊不堪,更別提他們四處侵占之地內部矛盾激烈,反覆出現內部起.義。”
蕭斬石頓了頓,才繼續往下說——
“辛國士兵是人,而不是某種國家或者民族符號。”
“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
“在當時,其實有相當一部分辛兵在內部都不支持辛國繼續打仗,對自己的宗族朝廷也有不滿。所以我只要下令不殺戰俘,不少人一看形勢不對就會主動投降,我軍即可不戰而勝。”
“那個時候我出兵起戰,在開戰之前,我幾乎就可以有十成把握,我們一定能贏。”
“很多人認為武將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還認為我用兵如神,是個戰爭天才。”
“但實際上,在我看來,打仗不是靠蠻力,而是靠腦子的。而我當初能節節勝利,憑的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天時地利人和。”
不過,蕭斬石話說到此處,面上卻憂色更濃。
“但現在……”
他語氣遲疑,反問謝知秋:“謝家姑娘,我看得出你聰慧博聞,憑你作為一個文人的見識,你認為當下的方國軍隊,是勝兵,還是敗兵?”
“……”
蕭斬石這一問,顯然是他心中已經有了答案,才含蓄地試探她。
謝知秋先前不讚同朝廷消極僥幸、對辛國不斷增加貢禮以保太平的做法,認為這是將是否休戰的決定權交到辛國手上,而且還是一邊削弱自己,一邊養大辛國的胃口。
但是,誠如蕭斬石所言,現在立刻與辛國交戰,在她看來也並非是上策,這令謝知秋疑慮重重。
謝知秋說:“上回在將軍府中,我聽過那位孫堂講方朝軍隊的現狀,聽起來並不太好。兵力看似強大,但隱患更多。”
提起孫堂,蕭斬石眼神微黯。
“不但如此,”
蕭斬石補了幾句。
“現在十二州脫離方國,已經有三十餘年,早先的動蕩矛盾已大致平息,盡管民間仍偶有反抗,但烈度大不如前。”
“辛國如今由李太後主事,李太後在聖天帝死後,與辛國漢臣宰相上官濂來往甚密。”
“以方國的價值觀來看,一國太後這樣做可能難以接受,但其實在辛國,女子這樣婚嫁非常正常,哪怕太後亦可以再有姻緣。”
“她甚至可以憑此鞏固與重臣之間的關系,對穩固孩子的帝位也有好處。”
“這是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你若是感興趣,可以去問問我夫人姜淩,她受到的教育與游牧民族相似,根本不會將再婚當回事。”
“所以李太後與上官濂聯合後,辛國的君臣關系有好轉,局勢也有穩定,而且這兩個人都是漢人,也有利於平覆國內的民族矛盾。”
“李太後知人善任,現在辛國國內政治清廉,又受了方國二十餘年的供奉,國力兵力比起過去都有顯著提升,正是國富民強的鼎盛時期。”
話到這裏,已可以下結論。
蕭斬石嘆了口氣說:“今天的辛國軍隊,士氣實力都遠勝方朝,我國絕不是適合起兵之時。”
*
時間回到當下。
謝知秋站在謝家大堂,目光中憂色盡顯。
她說:“打仗是在有把握的情況下才打的,被情緒裹挾盲目沖鋒……不過是去送死。
“蕭將軍已經認為眼下起沖突不是好時機,而辛國讓身著軍甲的匪盜越過邊境,此舉十分刻意古怪,極有可能是故意挑釁,若是果真起兵,無疑會中對方的計。
“於我而言,錯過機會縱然可惜,但我不會為了自己的權勢,讓無數將士和百姓的性命白白葬送在戰場上。”
蕭尋光之前心臟簡直吊在天花板上,直到聽謝知秋如此承諾,方才松了口氣。
他對謝知秋張了張嘴,不知該對她說什麽好,可看這個女子的眼神,卻比之前更為敬重。
直到此時,謝知秋才終於回答他一開始的問題,道:“像以前那樣對辛國百依百順,通過錢財換取休戰,是削弱自身而壯大對手,無異於養虎為患,絕非長久之計。
“但是,光憑一時意氣出征,不過是以卵擊石,受他人以權柄。
“此局不易,但兩全之策,或許就在面前。”
言罷,謝知秋一擡袖,示意蕭尋光回頭。
在蕭尋光身後,他弟弟蕭尋初正悠哉地吹茶杯裏的熱氣。
蕭尋初一擡頭見兄長和謝知秋兩人都看自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下,桃花眼彎彎的。
蕭尋初這回本來只是陪蕭尋光來的,因為蕭尋光覺得自己和謝知秋不熟,冒然打擾不好,讓弟弟來做個牽線人。
他沒想到,原來自己憂慮之事,自家弟弟和謝家小姐早有想法。
蕭尋初笑道:“別看我,我負責的是技術和知識,其他的是謝小姐的想法。”
於是蕭尋光又去看謝知秋。
謝知秋詳細說明道:“方國當務之急,不是與辛軍交戰,而是壯大自身。”
“一方面,我會趁勢繼續向皇上提議軍事改革,勸說皇上部分放棄更戍法,調整軍隊管理方式,盡可能消除軍中弊病;另一方面……我認為強化軍備,使用更有效且對手知之甚少的武器,提高軍隊個體的戰鬥力量,是另外一方良藥。
“蕭大人應該已經了解過墨家術,也讓義軍實際用過了尋初所制的新式火.槍和其他火器,想必對它們在戰場上的作用有切身體會。”
說著,謝知秋頓了一下,才開始更詳盡地講解——
“我國軍隊賬面上有八十萬人,但據我所知,在實際操作中,各地軍隊為了多批軍費,都會謊報人數,並且將一些老弱病殘都塞進來湊數,不但不能全信,還要打很大折扣。”
“關於這一點,我特意去問了蕭將軍。蕭斬石將軍按照他對其他將領同僚腐敗程度的了解,估計這八十萬大軍極有可能過半都是空人頭或者塞進來吃空餉的閑散人士,最終真正能批甲上戰場的,只有二十萬人左右。”
“所以我保守一點,就按二十萬算。”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禁軍,不會去邊疆,暫不考慮。能在邊關作戰的主要是廂軍和鄉兵,假使我們給其中五分之一的人配備突火.槍,大概需要三萬把。”
“像尋初這樣熟練的墨者,一個人盡全力工作,大約一旬制一把突火.槍。”
“我問了一下我妹妹,她在方國經營數個紡織坊,也對墨家術有了解。她說繡坊為了提高效率,一匹布不會只經一個繡娘的手,通常是織布的只負責織布,紮染的只負責紮染,刺繡的只負責刺繡。”
“通過訓練特定方向的專業繡娘,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同時還有利於技術保密。而這種模式,應該同樣可以用於突火.槍上。”
“培養一個尋初這樣的墨者,需要耗費多年的光陰心血,還看個人天賦。但如果只培養技術工,就簡單很多,而且能夠極大縮短培養時間。”
“我打算將突火.槍的圖紙拆分成幾個部分,再讓工匠分組,讓每組只負責其中一到兩個環節,最後再組裝。”
“用這種方式,初步預計,能將突火.槍的制作速度提高一倍以上。”
“如果以三組工匠五天制一把突火.槍的速度預估,我們大約需要培養一千三百名專業工匠來制槍。”
“培養這樣的匠人,大致需要一年。”
“我如今任國子監祭酒一職,負責營造工技義學之改革一事,正好可以借此機會向皇上諫言,利用我自身職能提供軍事幫助。既於國家有利,又能讓我自身有重新被重用的機會。”
“若是順利,大約兩年之後,我們的軍事力量便足以抵禦辛國進犯;三年,有機會逆轉局勢;若是能有五到十年,將整個體系完善起來,提高資深工匠的數量,培養墨者,今後發展,成果難以估量。”
“此策雖然緩慢,但對已經落後於人、內部結構混亂龐雜的方國,這是最保險的方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